古琴面板用料,现今的主流是泡桐和杉木。这两种木头符合做琴的声学要求,且来源广泛。 泡桐面板的琴一般是低档琴,售价在三千以下,只有名家或名家监制的泡桐琴才可能卖很贵。 杉木面板通常用作中高档琴。杉木材质比较稳定持久。 其它材质,梧桐、松木、楠木等也可做琴的面板,但比较少见。因做琴的木料必须是老材,不含油脂,符合这要求的以上这几种木料不易得。
琴分阴阳,琴面为阳,所以采用阳性木料,如杉木、桐木,即质轻松透的木料,琴底为阴,要用阴性木料,如梓木等,即质密厚重的木头
面板材的时候非常认真仔细,也有很多典故,一般而言古琴的琴面都是选用古旧的桐木,但是雷氏蹊径独辟,选用杉木,而历代评价胜于桐木琴,不得不说是雷氏斫琴的高妙之处。同时,面板要选择纹理顺直的材质。此外木材近地则音易浊,不清亮,不脆,而靠木梢则音易飘,因此取中段最好,也最贵重。可用来斫琴,作面板的木材种类很多,如桐木、云杉、白松、涩木等都可作面板,不过木质硬的要用料薄一点,而木质松软的用料则相应要厚一点。旧时个别有用樟木面,也有用桐木。樟木接近铁梨,色淡,发黄,也有人称之为硬木,而桐木则发黑,发暗。琴材要年久干燥才不易变形,其木曲直已定,又加坚燥扣击其面而听其声,声坚劲清响,因此有人选梁木、梁柱或木电线杆作琴材。这些都适合作面板,也可作底,但作面板尤佳。老木越来越不易得,现在为节省时间琴材多用新木高温处理来满足松透的要求,然而这种新木材音质燥,用放大镜观察,则木材中纤维已断,而自然风干的木材则木纹完整,因此后者音色相对要更好。
宋代著名琴家朱长文在其著作《琴史》中,将琴的优良品质概括为四点:“琴有四美:一日良质,二日善斫,三日妙指,四日正心二”其中“良质”就是优秀的材 质,被放在第一位,可见古人对于选材的重视。《太古遗音》有对良材的描述:“举则轻,击则松,折则脆,抚则滑。”谓之“四善”。 古人在反复实践中发现桐木的纹理顺直,性能稳定不易变形,发声效果好,是制作古琴面板的良材。而梓木纹理细密坚硬,对于抑制琴声散漫、反馈琴音使琴音在槽腹内回旋起到良好的效果,适合于做琴的底板。“桐梓合鸣”、“面桐底梓”就成了历代制琴的最佳材料。 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的四十余张历代古琴中,绝大多数是以桐木为面板。 桐木有很多种,有梧桐、青桐(与梧桐极似)、椅桐、白桐等,或由于桐木纹理相近,或由于著书分类者有各自的认识,在古代文献中对于桐木的分类与命名并不统一。除桐木外,古人还用杉木等其他木质制琴。
桐木类 大体分椅桐、白桐、梧桐等。 早在《诗经》中就有记载:“椅桐梓漆,爰伐琴瑟。”(《诗·郦风·定之方中》) 《西京杂记》载:“上林苑桐三,椅桐、梧桐、荆桐。”(上林苑为汉代皇家园林) 蔡邕《琴赋》:“观彼椅桐,层山之陂,丹华炜烨,绿叶参差,甘露润其末,凉风扇其枝,鸾凤翔其巅,玄鹤巢其岐,考之诗人,琴瑟是宜。”
除桐木外,古人也采用其他一些树材做琴并取得成功。宋代沈括在《梦溪笔谈》中谈到:“又尝见越人陶道真蓄一张越琴,传云古冢中败棺杉木也,声极劲挺。 吴僧智和有一琴,瑟瑟徽碧,纹石为轸,制度音韵皆臻妙,腹有李阳冰篆数十字。其略云:‘南溟岛上得一木,名伽陀梦罗,纹如银屑,其坚如石,命工斫为此 琴。’篆文甚古劲÷琴材欲轻、松、脆、滑,谓之四善。” 元代伊世珍《琅嫘记》引宋人《采兰杂志》载:“雷威作琴不必皆桐,遇大风雪中独往峨嵋,酣饮,着蓑笠入深松中,听其声连延悠扬者伐之,斫为琴,妙过于桐, 有最爱重者以‘松雪’名之。”后人考证峨嵋松极可能是杉木。不论如何,可见古人斫琴并不拘泥一种木材,松、杉也可制成良琴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连珠式古 琴“飞泉”即为杉木所斫,系晚唐雷氏琴。杉木也叫“沙木”(南方木质结构房屋多数由杉木做房梁),旧房改造拆迁时可收得这种木材。这种琴材密度适中,纹理 结构适于制琴,颜色以发金黄色的木材最老,其有很浓重的清香味。 明代《陶庵梦忆》中记载了一位叫张敬修的斫琴师,技艺上下百年无敌手,常熟琴人陆太徵请他试用楷木制琴,效果比桐木还好。 清末民初著名琴家杨宗稷在他编著的《琴学丛书》中记述他曾修复一张音色松透绝伦的古代琴,此琴所用的古材并不是桐木,而是极少用于制琴的槐木,所以他得出 结论“古材皆可为琴,不必桐也”。 即便是虫蛀木也能做出好琴,由宋末大书法家赵孟双制作的一张“龙吟虎啸”琴,在“2004年荣宝春季拍卖会”上以385万元人民币拍出,这张琴经著名古琴 鉴赏家郑珉中鉴定,为虫蛀古桐材制成。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收藏有一张清宫旧藏仲尼式明代古琴“聚云”,面板也是、由虫蛀桐木制成。 综上所述,只要木材纹理顺直,物理性能稳定,干燥充分,木料声音传导性、音色反应好,新材处理得法(新材最好有几十年树龄),古材不过度腐朽,皆可作为制琴良材。
点赞成功!
确定删除成功!
确定